方济众(1923~1987),笔名雪龙,陕西省勉县人。早年曾任中小学美术教师,师从赵望云,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宣传工作。1978年后任陕西美协副主席、省国画院院长。擅长山水、花鸟,作品多取材于西北农村、牧区风光,注重自然性灵,将现实生活导入田园诗情化的艺术感受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田园风光模式。为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十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方济众1977年作精品佳构《高原秋色》,以飨藏家。92×175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方济众《高原秋色》
△方济众《高原秋色》局部-1
△方济众《高原秋色》局部-2
△方济众《高原秋色》局部-3
△方济众《高原秋色》局部-4
△方济众《高原秋色》局部-5
△方济众《高原秋色》局部-6
△方济众《高原秋色》局部-7
【题识】郑理同志请正。七七年济众习作。印文:方济众印。
【上款人】郑理,1938年出生在兰陵县向城镇杭头村,原名郑荣修,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研究员、作家和艺术评论家。1966年起,在《北京日报》做过25年新闻记者,结识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家,被吴作人、董寿平、常书鸿、何海霞等绘画大师誉为画家挚友。2000年及2012年,父亲郑书箴与郑理本人将自己毕生收藏的古今名家书画捐给了临沂市博物馆。
方济众在继承长安画派的艺术创作思想的基础上,师古不泥于古,面对当时中国画继承与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致力于笔墨语言的创新,将传统文人画引入现实生活,将现实生活导入田园诗意化的感受,从而变革了传统山水画模式的格局,把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境界和笔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方济众主张:学古人而不雷同古人,学今人而不雷同今人,学洋人而不雷同洋人,自己的作品也不要雷同自己的作品,而是侧重于自然本身的抒发,给长安画派增添了朴素亲切自然的山水画风。其山水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在创作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笔墨潇洒自如,古朴天真,而意境深远,注重生活与笔墨的融会与运用,画风清新质朴而独具风骨。
他的山水画讲究骨法用笔和书法中锋的千变万化,讲究笔意收放的运动节奏和力度,将墨与色、形与意、神和气贯穿在音乐的旋律中。从他作品的饱满构图、笔触结构、运笔节奏上,可以看出方济众重气韵、形神和笔意,很好地把握了壮美与苦涩、优美与甜俗的界线。
在方济众的山水画作品里,色墨混用的画作最引人注目,也最能体现他绘画的特点。方济众的设色,既超越了客观的自然物像,又不完全是脱离生活的文人意趣。而是以色代墨,色墨混合,既符合现代绘画的当代感,又锲合了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讲的“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用色原则。《高原秋色》这件作品正是方济众墨色混合技法的代表之作,画面以鸟瞰的角度描绘了深秋季节万山红遍的秋日之景。
画面带着浓重的秋天荒寒萧索的高原气息,连绵起伏的山脉几乎全部笼罩在红褐色的色调里。由深到浅的色彩层次,处理得十分巧妙,色彩单纯而又丰富,有墨有色,墨与色像音符一样,鲜活地跳动着。在用笔上,以破笔为主,却散而不乱,破而不浮,勾勒与皴擦笔法浑然统一,在物象与笔墨间,在勾写与点染间,在有法与无法间,给人以美的感受,更能够激起观者热烈的情感,不禁油然而生的憧憬赞美溢出画面。构图上“粗写”更显豪放,看似突兀,实则彰显原生质朴的生活韵味。
整件作品中最为出彩之处为近景处山巅上登高四望的三只岩羊。山羊寥寥几笔,生动传神,轮廓、细腻、准确。在岩石的处理上,用笔,用墨,用色,用水都能做到恰到好处,让岩石还原到自然状态。难能可贵的是在细节上以小可以见大,体现了长安画派画家“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真谛。
方济众的画作多为写意小景,诸如描绘他所熟悉的秦巴汉水、陕南农舍、黄土高原等等画面,无不让人感到质朴天真,具有牧歌似的田园诗意。本幅《高原秋色》是画家1977年创作的一件赠予友人流传有序的一幅取材于西北风貌的山水精品佳构,一反画家常见的写意小品的风格,是方济众倾注较多的心血刻画的大山大水的作品,构图大气,具有大气磅礴又如诗如画的美感。今有幸首度释出,识者当宝之!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