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后的李可染,其艺术达到了最辉煌的高峰期,《襟江阁》便是出自他70岁以后,主要描绘在桂林月牙山半山崖壁上的襟江阁,周围山峦青翠,怪石嶙峋。这里,险山、茂林、小桥、江水、帆船,自然万象……构成一个的令人悬想的意蕴缥缈的意象世界。李可染曾多次前往此处写生,全图结构聚合得当,神韵疏朗。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位老人精湛笔墨之中饱含的深情。下面为本站藏品,李可染国画《襟江阁》,3尺。1980年作品。手机简单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本站藏品
漓江山水是李可染山水创作最重要的题材之一。五十年代,李可染跋涉万里四处写生,桂林漓江的美景令其念念不忘,多次造访。六十年代开始,李可染更多在画室创作,不遵循眼前实景,却意境更为清旷,开拓了“李家山水”的独特面貌。
△李可染国画《襟江阁》3尺
题识:桂林月牙山襟江阁。一九八零年秋九月作此图,白发学童李可染。
钤印:李、可染、河山如画、陈言务去
△李可染国画《襟江阁》局部 1
△李可染国画《襟江阁》局部 2
△李可染国画《襟江阁》局部 3
是幅《襟江阁》李可染用逆光的角度画山水,黑而透明,雄而秀劲,在此之前也未曾有过,后来者,再无人越过!
1957年李可染与关良同访东德,历时四个月,作欧洲风景写生数十幅。这次访问虽然作画不多,但对李可染一生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访德期间,他和关良不仅在德国艺术科学院举办个人画展,而且还参观了德国许多艺术博物馆,特别是位于西柏林的艺术博物馆。在这次参观中,他吸收了西方印象派“色彩”与“光”的关系,来处理画面的整体感。以解决画面“散、乱、花”的问题,以求明暗层次和色彩的统一,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东德之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创新的基础,对他后来采用西画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而后在1959年春,与颜地同赴桂林写生,作画二十余幅。5月,又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学生到颐和园写生教学。这一时期大量的写生实践,使他对多层次逆光画面效果的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西方绘画注重感性真实和对象特色与中国画的笔墨相融合,破除了传统山水画的老程序,给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颇具现代特色,有着明显的创新意识,从而使李可染的写生面貌有了新的改观,使之艺术风格逐步走向成熟。
在远游写生过程中,李可染对漓江倾注的感情最深,由漓江而化出画稿后来成为李可染创作的重要来源。李可染从1959年开始画“漓江”,一直到1989年。从漓江之形、到漓江之神、最后是漓江之韵。此作可谓“李家山水”漓江题材的标准件,南宋山水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说法,李可染此作就是真正的半边构图。虽然中心在画的左半边,但是右边安排的一组画法精致、排列考究的帆船,如四两拨千斤,平衡了整个画面。整幅笔老而秀、墨苍而润,重墨如盘、轻墨似烟,水墨结合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渲染出漓江烟雨迷蒙的诗意氛围。
襟江阁在桂林月牙山,李可染曾在此画过写生。襟江阁被画在逆光的深重山色里,亭阁被一抹光照亮。光还照亮了山岩的边缘,可看出坚凝的青石,感到草木的湿气。山脚下的一块空地豁然明亮。昏暗处由层层积染而成,似茸茸草木和丛林;清明处笔触清晰,又和昏暗处的笔墨连在一起,显得层次丰富。月牙山并不雄伟高大,经画家的描绘,不仅高不见顶,而且有些神秘了。如果和辗转临摹的山水比,襟江阁这样的作品来自写生,有深切的实感作后盾,新鲜而充满情感。如果和李可染自己的襟江阁写生或真实景物比较,则可见出画家的视角、取景、描绘有很多的创造,即它是李可染心中的襟江阁,完全乖离了写生状态。
相似作品拍卖
李可染作品拍卖过千万者不胜枚举,下面仅列出几幅与本站藏品极为相似的拍品。
· 1972年作 阳朔碧莲峰 镜片 设色纸本
此画作创作于1972年,尺寸为66×43cm,仅仅2.5尺。2018年7月4日在广东崇正以1495万的高价成交。
· 1977年作 襟江阁 镜心 纸本
此画作创作于1977年,尺寸为69×46.5cm,仅仅2.8尺。2016年12月5日在北京匡时以874万的高价成交。
· 蜀中小景 镜片 设色纸本
此画作尺寸为66×45.5cm,仅仅2.7尺。2018年7月4日在广东崇正以644万的高价成交。
中国山水画自展子虔的《游春图》始到当代,已有1500余年,能称为某家山水的只有2人,米芾和李可染。
可染先生一生勤奋,几经变革,使自己所创立的逆光山水画在晚年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为我国山水画这一占主流的中国画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上述3幅作品作于60-70年代,本站藏品李可染国画《襟江阁》,李家山水代表作。作于1980年,其艺术巅峰时期,价值几何,识者自知?
更新于:10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