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达裕
今日更新: 10 文章: 2296 访问量: 216222

富裕达 FuDaYu.Com 专注于古典文化知识分享与交流,最全面的古玩知识文库,带您了解中华文化经典藏品,弘扬中华精神。

黄宾虹作品《忆写巴蜀之游》,丈六恢弘巨制!

黄宾虹(1865~1955)先生是一代山水画大师,也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在书画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黑、密、厚、重”的笔墨中,蕴涵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特别是他在绘画中的“内美”主张和以此为追求的笔墨实践,为中国画坛和后学者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黄宾虹是中国传统笔墨的集大成者以及将笔墨推上高峰的一位巨匠,不懂笔墨就不能理解黄宾虹的艺术。下面精选呈献黄宾虹丈六巨制《忆写巴蜀之游》。190×500cm。手机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黄宾虹《忆写巴蜀之游》

【题识】前十年余蜀游曾历数寒暑。经嘉州跻峨眉山顶至灌县,信宿青城轩辕峰;由广安探天池,经渠河出渝州,图山灵真面而还。宾虹。

【钤印】宾虹之印

△黄宾虹《忆写巴蜀之游》局部 1

△黄宾虹《忆写巴蜀之游》局部 2

△黄宾虹《忆写巴蜀之游》局部 3

△黄宾虹《忆写巴蜀之游》局部 4

△黄宾虹《忆写巴蜀之游》局部 5

观画然,观人亦然。美在皮肤,一览无馀,情致浅而意味淡,故初喜而终厌。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故初平平而终见妙境。唯其藏之深,故非浅尝所能获;惟其蓄之厚,故探之无尽,叩之不竭。——傅雷 《观画答客问》

黄宾虹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金华至歙县时期(1865-1907)、上海时期1908-1937)、北平时期(19371948)、杭州时期(1948-1955)。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

1、师古人: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他绘画的技法,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嘉燧,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是终生的,60岁以前是典型的“白宾虹”。

2、师造化: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60岁以后醉心游弋与山水之间,长期的观察和体验让黄宾虹对于自然和笔墨的理解发生了质变,画风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开学习吴镇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黄宾虹开始由“白宾虹”逐渐向“黑宾虹”过渡。

3、化造化:69-70岁,黄宾虹有巴蜀之游。这是他绘画上产生飞跃的契机。其最大的收获是从真山水中证悟了他晚年変法之“理”。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潺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晩年其黑、密、厚、重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中,蕴涵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

1932年,淞沪会战爆发,时年69岁的黄宾虹告别沪友,于中秋节这日,偕吴一峰乘永丰轮船,溯江入蜀。至1933年返沪,行程数千里,尽览巴蜀之胜,得诗百余首,画稿近二百纸。由皖至沪使得黄宾虹人生轨迹有所转折,而由沪赴川一年多的游历,则对黄宾虹先生艺术生涯上至关重要的老年变法产生不可估量之作用。在蜀地虽有众多朋友画家的陪同,宾虹先生却又常常一个人“启户独立,夜雨独游”探寻山川之秘,终于在游历青城夜雨后得以变法,建立了他“浑厚华滋”的美学追求。

1932年的巴蜀之行给黄宾虹一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其也一直以蜀地的盛景为题材进行创作。从题识中“前十年余蜀游”可断定此画作于1942年在北平期间。身处北平的黄宾虹思念着巴蜀胜地,对当年的这一段游历记忆犹新,于是以画笔重现了当年畅游巴蜀时的一处处生动场景而成就是幅恢宏巨制。赏观此图,的确如他所言,有种「緜渺山水情,俯仰天地宽」的视觉和心灵感受。点画之中可感受到他以书法入画的笔墨观和“内美”至上的审美观,反映出了画家的情趣与神思。

黄宾虹当年“巴蜀胜游”之时也正是他苦心孤诣,探索“内美”,在绘画上产生飞跃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历直接影响着他后来的山水画创作。自此后他的画风也逐渐由早期的“白宾虹”过渡到典型的浑厚华滋的“黑宾虹”风格。巴蜀山水以奇、险、幽、秀闻名,对画家来说是一个挑战,而在黄宾虹笔下却显得游刃有余。黄宾虹以天然去雕饰的“内美”之法描绘了个水墨淋漓、云烟幻灭、「胸中自具神奇,造化自为我有」的大千世界。可谓不求气韵而自至,不求成法而其中。

虽然图中景致繁复,幽谷深藏,枕山环水,海枯桥旧,却也通过这样的笔墨诠释了黄宾虹心中的“内美”及浑厚华滋的本色,即追求画面与画境的统一感,丰富山水画的表现力。这种“内美”包含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反映出了他平和的心境,以及他出世入世、中庸和谐的思想,涵盖了中华文化之精神等诸多元素。入蜀方知画意浓,畅游巴蜀之经历使黄宾虹深悟造化之理与艺术之法,并将二者融会贯通。他画中的“内美”特点是含蓄而非张扬的,是沉稳而非浮躁的,是质朴而非华丽的。《忆写巴蜀之游》描绘了一幅笔墨内美的巴蜀山水胜景,从中体现出了黄宾虹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深刻体会。

《忆写巴蜀之游》画面气势恢弘,开阔大度。整幅画面苍润深沉,结构精严,布局满,气脉贯通,近、中、远三景层次分明。远山近水,层峦迭嶂,亭台茅舍,错落有致。崇峦灵秀,草木茂盛,山泉淙淙,湖水涟涟。茅屋草亭隐现于崖侧溪畔,旅途之人往来于山间小道,意境郁勃澹宕。从技法上来看,画家以水墨、青绿并辅留白之法,描摹云海、青山、古树、隐舍,墨法、墨色运用得恰到好处,入眼皆是水墨淋漓的自然胜景。黄宾虹在这幅巨制中把“内美”之神韵发挥到了极致。观赏此画后,必会感叹“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黄宾虹的绘画作品,讲究内美,文气和古意,把笔墨表现的更纯粹更深邃,抛弃了一些所谓漂亮和形似的东西,曲高和寡,不容易被人欣赏和理解,但在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挖据和学习的地方。对于黄宾虹和他的艺术,正如张仃所说「黄宾虹先生是中国近代卓越的艺术家,是中国画精华的代表人物,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对这样一份宝贵遗产,如果不继承,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和时代没有尽到责任」。相信黄宾虹所创造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将会激励后学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攀登、突破。

2017年,黄宾虹《黄山汤口》以3.45亿元成交,创其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黄宾虹曾说「我死后50年, 我的画会热闹起来」。大师仅用了“热闹”两个字,即使到了今天,又有几人能读懂黄宾虹。名人字画网今有幸呈献此幅常人不可见的、内美备至的丈六恢宏巨制《忆写巴蜀之游》,是黄宾虹将多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为一炉之巨作。这样的丈六大画在黄宾虹的作品中又是首现网络。望有识之士向当年傅雷一样对其珍之、宝之。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