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达裕
今日更新: 0 文章: 2276 访问量: 213963

富裕达 FuDaYu.Com 专注于古典文化知识分享与交流,最全面的古玩知识文库,带您了解中华文化经典藏品,弘扬中华精神。

林风眠丈二钜制《芦塘秋鹜图》,镇馆之宝!

林风眠(1900~1991)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秋鹜是林风眠50年代出现的新题材,画中常有黑鹜飞过云天笼罩的水岸。对于这一母题,艺术家曾创作多种变体,时间、节侯各不相同。关于此一题材的来源,林风眠曾谈及来自杭州西湖。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甄选诚献林风眠丈二钜制《芦塘秋鹜图》,以飨藏家。145×360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林风眠丈二钜制《芦塘秋鹜图》

△林风眠丈二钜制《芦塘秋鹜图》局部-1

△林风眠丈二钜制《芦塘秋鹜图》-2

△林风眠丈二钜制《芦塘秋鹜图》-3

△林风眠丈二钜制《芦塘秋鹜图》-4

【题识】林风眠。钤印:林风暝(朱文)

多年前,我住在杭州西湖,有一个时期老是发风疹病,医生和家人要我天天去散步,我就天天午后一个人到苏堤上,来回走一次。当时正是秋季,走来走去,走了三四个月,饱看了西湖的景色。有时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群山鸟低低飞过水面的芦苇,这些画面,深入在我的脑海里,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1949年后我住在上海,偶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渚清沙白鸟飞回”,一时兴致所至,我便开始尝试这类的画。逐渐发展到运用各种不同的背景和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意境。——林风眠《抒情、传神及其他》

自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间的新文化浪潮中,林风眠当属先驱者的行列。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致力于中西艺术的嫁接与沟通,其彩墨艺术是近现代中国绘画的一座高峰,书写了中国美术史最为辉煌的篇章。他开创的全新的艺术视野与绘画样式,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杭州西湖曾是林风眠生命中一处重要的驿站,西湖上鹜鸟低飞过水面芦苇的画面,一直长留在他的记忆深处。因此,有美术史家指出:芦雁画不是对景的写生,而是根据回忆和形象素材来画,更接近主张“饱游卧看”“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传统山水画家。但是林风眠不似传统山水画家看重前人的题材、画法与风格经验,他较为重视具体景物的经验。林风眠不是从模仿或改造前人的经验与模式,也不是全然客观的写景,而是从自身的经验不断淬励,力图开创新的绘画语言。

芦苇、堤岸、飞禽的画面组合,是林风眠最有个人特色的山水画题材之一,不论水墨还是彩墨,一种有别于传统笔墨的诗情画意,漫溢在画面之间,而视觉感染力和思绪联想逾出画外。林风眠山水画中的飞禽有时说是“雁”,有时也说成“鹜”,我们暂且称之为“鹜”。鹜鸟属于群飞性的候鸟,遭逢变故时会有失群的孤鹜。林风眠的这类作品中,天空、堤岸、水,由上而下,平行展开,鹜鸟皆从左或右飞进画面,极具有动感与诗意。他所绘鹜鸟,或一只,或两三只,在阴云密布时分,于芦苇偃抑中逆风而行,颇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象征性意涵。

《芦塘秋鹜图》则以平远的两重芦苇和飞翔的芦雁,空阔的河面和阴霾的云天渲染了秋天的气氛,以青色的淡墨及些许红色晕染天空,再以墨绿色的浓墨晕染出芦苇塘里的绿地,在风中摇曳的芦苇。他以色墨交融的方式来处理整个画面。画面平和恬淡。芦苇向右摇伏。卢雁则向左疾飞,相悖而行的两种力量使画面获得活跃的结构,静中有动,平远的构图法造成整体的平衡、安定,平远中的斜线穿插、醒目的黑白关系和力的方向变化,给平和安静带来对抗和适度倾斜。使画面陡增了生命的颤动和心灵的吟咏感。传递出一种孤绝与沉思的抒情性,这种幽暗的抒情甚至弥漫到了画外。

这幅作品是林凤眠最擅长的题材之一,它并没有采用以往贯用的方行中景构图,而是采用长方形宽银幕全景式构图。画面中六只芦雁悠闲地滑翔于广阔的湖面上,湖侧芦草的线条具有非凡的速度和韧性,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含蓄、优雅、宁静、清冽、刚健的特质。以及西方推崇的希腊艺术特有的“清穆的哀伤”特质,都被林凤眠以宽大的人文胸襟化为充满生机、静谧和谐、孤寂与优美的审美整体,这是林凤眠的独特之处。

对林凤眠的艺术,程十发评价相当经典,他说:他的艺术思想是活跃的,这种活跃思想并不是投人所好的见风使舵,不是纷杂无序的人云亦云,不是毫无见地的批发转售,而是真知灼见的熟虑深思。

林风眠最爱西湖的秋景,他将疾飞的秋鹜作为画面的点睛之笔,给人寂寥苍远之感。黄永玉曾提到林风眠:就像芦苇上的秋鹜,决绝而凄美地飞翔在世间。《芦塘秋鹜图》等相关题材作品林风眠一生中画过多幅,但如此帧尺幅之大,前所未见,给观者以极强的视觉震撼力,堪为镇馆之宝。今有幸首次释出如此磅礴的巅峰钜制,宝藏者当珍之。

更新于:3个月前